專家圓桌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研究員張建平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研究員王軍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梁明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倪月菊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
創新外貿策略、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制造”之魂、充分挖掘服務貿易蘊含的潛力、促進外貿體制機制煥發新活力、創新外貿企業組織結構……在本報特邀的業內專家眼中,中國外貿創新路徑多、空間大,創新將成為當前中國外貿回穩向好、今后長遠健康發展的強勁動能。
外貿創新“落子”五大領域
倪月菊:外貿創新應主要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第一,進出口策略的創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把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產能合作與對外援助、項目規劃、亞投行的項目貸款和政府的援助項目等緊密掛鉤,在政府的協調下,通過大型、重點項目帶動相關原材料及機械設備等出口。如日本就是通過ODA(官方開發援助)項目,帶動了大量的進出口。
第二,外貿企業組織結構的創新。要鼓勵大型外貿企業朝大型綜合商社方向發展。例如日本的大型商社在日本外貿中起著信息收集、市場拓展、生產組織、金融支撐等綜合的帶動和促進作用。中國的外貿企業往往過于側重貿易,功能單一,綜合帶動外貿增長的能力有限。
第三,出口產品的技術和質量標準的創新。雖然這些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制造”在設計、技術標準和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與國外的差距在逐步縮小,但仍有很大的潛力可挖。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以“工匠精神”打造中國制造之魂,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標準和水平,制造出高質量的中國品牌產品。
第四,企業海外推廣策略的創新。政府要協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提升知名度。目前中國制造雖然在質量上有很大提升,但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在發達經濟體中依然是質低廉價的代名詞,這成為制約出口企業利潤和拓展市場的主要因素。因此,企業有必要在海外策略推廣上下功夫,展示“中國制造”和中國企業的質量和內涵。
第五,外貿環境的創新。繼續推進通關便利化改革,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包括推進電子口岸建設、推動全國通關一體化和檢驗檢疫一體化,強化互聯互通等。
四措并舉促外貿結構優化
溫彬:我國已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在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應加快實現從規模增長向結構優化的轉變,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促進進出口結構平衡。要鼓勵高新技術、稀缺資源、能夠滿足廣大群眾消費升級需求的產品的進口。二是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我國已在高鐵、核電、部分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具有世界級競爭力,隨著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也會隨之提升。三是提升一般貿易方式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四是提升服務貿易比重。目前我國服務貿易約占貨物貿易的10%,與發達國家的20%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擴大和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和質量成為當前推動我國外貿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
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在對外服務貿易中,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等低端領域。擴大和提高對外服務貿易的規模和比重,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有利于我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國內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外貿創新核心落點在企業
梁明:2015年,受外需低迷、內需放緩、價格下跌、要素成本持續快速上升等因素的疊加影響,我國全年貨物貿易進出口下降7%,出口下降1.8%,進口下降13.2%。今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額仍在延續2015年整體下滑勢頭,出口和進口同比分別下降2.1%和7.5%,外貿形勢嚴峻復雜。
面對外貿下滑的嚴峻局面,今年2月22日~3月1日,商務部組織了17個調研組,對我國外貿企業的經營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調研覆蓋了進出口額占全國97%的20個省區20大出口行業的200家重點企業。從調研情況來看,雖然當前外貿形勢異常復雜嚴峻,但凡是創新較好的企業,其受到的沖擊也較小,很多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反而逆勢搶占了國際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整體而言,創新仍然是外貿企業的核心靈魂,中國的外貿發展應該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
中國外貿創新之路應如何走?我認為,外貿的創新關鍵在企業,核心也在企業,而外貿企業發展的核心則在研發、技術、品牌、質量和渠道上。
一是企業要持續關注核心主業。被調研企業中經營狀況較好的多數在持續關注核心主業,基本沒有介入其他非核心領域,持續的主業經營使得企業逐漸具備了世界范圍的核心競爭力。如生益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專注于覆銅板生產領域,以60萬美元購買一個配方作為基礎產品,目前已研發衍生出40多種產品,從代工貼牌企業一躍升級為行業領袖。
二是企業要持續研發和進行技術創新。被調研企業中出口額增長較快的普遍重視技術創新,普遍舍得在研發上投入,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創新使得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華為公司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累計研發投入達1900億元,從2G時代的買專利,逐漸發展成為4G、5G時代的引領者。在去年舉辦的LTE世界峰會上,華為獲得全球首個5G大獎——5G杰出貢獻獎。
三是企業要持續培育自主品牌。被調研企業中逆勢出口大增的均持續關注自主品牌建設,持續培育自主品牌。經過不斷的經營和投入,自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和社會認知度普遍提高。如云蝠集團由原來的貼牌生產主動向自有品牌發展,目前其自主品牌的國際市場認知度與日俱增,自主品牌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已達50%。
四是企業要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品牌是企業的靈魂,產品質量則是企業的生命。被調研企業中凡是表現較好的均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力爭出廠產品無質量問題。如銀輝玩具有限公司專門設立了產品安全實驗室,采購的原材料批批無縫檢驗,出廠產品無遺漏全部檢驗,從不為接單而降低產品質量標準。
五是企業要持續創新商業模式。被調研企業普遍關注商業模式的創新,注重銷售模式的創新,線上線下同時銷售。如小笨鳥整合全球成熟的知名電商平臺(目前已整合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75個站點),國內企業可將商品“一鍵發布”到全球平臺上來,2015年該公司B2C出口額近4億美元。
外貿體制機制亟待創新
張建平:第一,外貿發展的戰略思維和發展規劃要有創新。在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的背景下,外貿發展不應再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而要追求質量和附加值;不應再一味追求出口,而要把進口和出口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特別是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大實施進口戰略力度,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包括逐步降低進口產品關稅、設計合理的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加快內貿體系改革,減少營銷層次與環節和各種不合理稅費、降低倉儲物流成本等。
第二,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是外貿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協定網絡,也就是大自貿區網絡的建設,通過采取貿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和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鼓勵和吸引企業主動利用自貿區的制度安排提升貿易效率;加快國內自貿試驗區經驗的復制推廣,盡快從“1+3”模式推廣到“1+3+N”模式。這需要國內4個自貿試驗區加快形成風險可控的運營模式,供其他地區參考,加快自貿試驗區立法進程,建立標準體系并設置相關門檻,避免出現一窩蜂現象。
第三,創新外貿發展方式。
在跨境電商實行新稅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跨境電商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的建設,使跨境電商發展有規可循;加快跨境電商試點城市成功經驗的總結與復制推廣;明確發展跨境電商的重點貿易伙伴和推進措施。
第四,推進制造業的產品創新。包括設計創新、功能創新和技術創新等,鼓勵生產有品牌、有質量、有信譽的外貿產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讓自主創新企業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有成長空間與環境。
第五,探索新的外貿增長空間。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以國際產能合作為依托,通過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力度和對外援助力度帶動外貿增長,創造新的外貿增長點。
新科技、新產業、新區域、新紅利成創新驅動力
王軍:第一,緊跟新科技步伐。密切跟蹤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的趨勢和變化,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改變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既要爭取在核心技術上取得國際領先地位,也要努力保持在傳統工業上的國際競爭優勢。
第二,培育新產業動能。特別是注重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納米技術、機器人、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大數據、云計算、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使這些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不斷成長為新的主導部門,并以此不斷改造提升傳統外貿產業,培育和聚集世界級企業,掌握產業研發和營運環節,謀求掌控國際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創造或帶來更多的價值增值,不斷提升我國外貿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為經濟發展釋放新的動能。
第三,挖掘新區域潛力。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逐步實施,以及“十三五”規劃中關于城市群、自貿區、國家級新區、各類試驗區的探索創新,這些區域也將為未來外貿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和回旋余地。
第四,探尋新紅利來源。未來我國發展新紅利主要體現為新一輪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構建,各項改革開放措施的出臺落實。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必將使我國對外貿易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完善,更加適應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更好發揮我國外貿綜合優勢。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