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和動力源泉,也是成都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昨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成都制造2025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行發布和解讀,未來10年成都制造的發展藍圖全面呈現!兑巹潯氛驹凇靶鲁B、萬億級,再出發”的新起點上提出,到2025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4年基礎上實現翻兩番,達到4萬億元以上;圍繞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目標,力爭用10年時間,通過實施“三步走”戰略,實現產業倍增、質量升級,總體規模進入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制造業強市行列,成為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
據成都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門類和工業體系,現有電子信息、汽車、機械、食品4個千億級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穩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方陣。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速孕育興起,制造業競爭將日趨激烈,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同時,成都制造業面臨天府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加快建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等多重發展機遇。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都編制的《規劃》提出了未來10年成都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即瞄準“中國制造2025”,主動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堅持走“高端高效、集約集群、創新驅動、聯動融合、綠色循環”的發展道路,把握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方向,以量質并舉為主線,以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口,做大做強高端制造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提檔升級傳統產業,優化發展空間,提升發展環境,著力構建多點支撐、多元支撐的發展新格局,為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戰略目標
第一步
2015—2017年
重點實施成都工業“1313”發展戰略,構建“層次分明、優勢突出、生態高效”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成為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城市。
到2017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2%;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0萬元/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5%。
第二步
2018—2020年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重點領域取得明顯進展,成為“互聯網+”應用示范城市,基本實現工業化。
到2020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6萬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進入副省級城市前5位,年均增速9.8%;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7萬元/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15%。
第三步
2021—2025年
在優勢行業和重點領域形成全國創新引領能力和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成為領軍中西部的先進制造業強市。
到2025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4年基礎上實現翻兩番,達到4萬億元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進入副省級城市前3位,年均增速9.0%;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50萬元/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25%。
分層推進產業梯次發展
加快打造產業“航母編隊”
結合“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規劃》提出,未來十年,我市將圍繞“量質并舉”,分層推進產業梯次發展,突出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含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及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優化發展食品、輕工、建材、冶金產業,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突破,找準主攻方向,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產業做大做強,加快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全國輻射力、中西部帶動力的產業“航母編隊”,繪就定位精準、主業突出、梯次推進、高端集群的“成都制造”全景圖。
在突出發展產業方面,依托我市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產業良好的基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按照“成鏈發展、集群發展”的思路,重點針對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關鍵環節,進行強鏈、補鏈和擴鏈,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輻射帶動面廣、具有話語權的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倍增升級的中堅力量。
在加快發展產業方面,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及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將按照“應用主導、重點突破”思路,通過大力推動技術創新,支持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應用推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產業倍增升級的新興力量。
在優化發展產業方面,食品、輕工、建材、冶金產業將按照“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思路,加快推進“互聯網+傳統產業”行動計劃,大力實施質量品牌戰略,加快新裝備、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模式的推廣應用,實現食品、輕工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實現冶金、建材產業節能降耗、轉型發展,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轉移,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力,形成我市產業倍增升級的穩固力量。
構建“3+N”工業空間布局體系
形成多點支撐發展格局
我市將按照“獨立成市”的理念和集中集約集群發展的要求,統籌空間布局,明確重點區域,堅持走“大園區承載大產業,小園區發展特色產業”之路,以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打造“大創造”“大智造”和“大車城”工業板塊,建設一批縣域工業集中發展區和工業點,構建“3+N”工業空間布局體系,形成多點支撐發展格局。
在構建3大工業板塊方面,我市將按照“板塊式”思維,規劃建設工業空間規模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充足后備空間支撐、承載重大產業功能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大創造”板塊、“大智造”板塊和“大車城”板塊,并同步推進周邊城鎮建設,形成產城相融的現代產業新城。其中,“大創造”板塊以成都科學城為核心,以發展研發、創新產業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端產業為主,突出科技研發、產業孵化及成果轉化的大園區;加快規劃建設天府新區南部特色優勢產業功能區、成都國際產業合作園;“大智造”板塊以成都工業戰略后備區建設為重點,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突出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和綠色制造的大園區;“大車城”板塊以汽車城為龍頭,以發展汽車、高端裝備產業為主,突出高端引領、品牌帶動和產業融合的大園區。
在構建N個縣域工業園區方面,《規劃》提出,我市將按照“獨立成市”的要求,在有條件的區(市)縣,規劃建設一批獨立成片、產業清晰、產城相融、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業集中發展區,作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并提升現有工業點的發展水平,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其中,二三圈層工業園區將立足本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以工業集中發展區為依托,以小城市和特色鎮工業點為補充,加大力度優化存量,著力挖潛提高效益,不斷提升產業承載能力,推動衛星城和區域中心城發展。五城區工業園區將按照“優二強三”要求,充分發揮中心城區金融、人才、物流、商貿的優勢,大力發展創意、設計和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發展總部經濟和都市工業,實現向高端型、智慧型、生態型綜合園區轉型升級,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撐。
緊抓產業變革和信息化發展新趨勢
推動制造業規模和質量雙突破
圍繞制造業做大做強的目標,我市將堅持改革創新,積極凝聚全行業共識,匯聚各部門力量,推動制造業規模和質量的雙突破,全面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方面,《規劃》提出,將緊抓新一輪產業變革和信息化發展趨勢,實施“互聯網+制造”行動計劃,大力推廣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和綠色制造,推進產業發展從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約型、內涵型轉變。在強化創新發展能力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編制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創新載體建設,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市制造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同時,在提升工業投資水平方面,《規劃》提出,我市將圍繞“做大成都底盤”的重大任務,瞄準重點產業中高端環節,加強投資促進,提高投資效益,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堅持在增量中調結構,進一步發揮投資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做大工業總量能級,到2025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2萬億元。在提高企業競爭實力方面,堅持“外引內培”,突出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引導企業產品質量和品牌升級,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全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在增強園區承載能力方面,按照“四態合一”理念和產城一體模式,科學規劃、建設工業園區,創新園區管理體制,統籌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推進園區與城鎮同步發展,提升產業支撐能力。
此外,在健全組織實施機制方面,《規劃》還提出成立市、區(市)縣兩級推進工作領導小組,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統籌推進成都制造業發展。編制成都工業“十三五”“十四五”發展規劃,制訂專項推進方案,落實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健全目標督查機制,分解目標和任務,加強督查和考核;完善指標統計體系,科學劃分產業統計范圍,定期統計和發布制造業主要經濟指標。加強運行監督,建立常態化機制,定期監測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運行情況,加強運行趨勢預研預判,及時提出對策和措施。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