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同城化
交通同城化
形成統一軌道和道路交通網,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就像在城市內部通勤。
生態保護同城化
區域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劃定敏感生態區域,合作開展流域治理和霧霾防治等。
資源利用同城化
共同開發利用優勢資源,如將金沙、三星堆等有關聯的文化資源聯合申遺。
基礎設施同城化
統籌預留基礎設施廊道,統一規范基礎設施標準,共建共享基礎設施。
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快構建“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網絡城市群大都市區發展格局,完成大都市區規劃編制。
昨(17)日,成都市規劃局發布《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的國際化大都市最新規劃理念解讀。其中,對成都大都市區的定義為“成都市域及周邊緊密聯系的城市共同構成的同城化地區。范圍包括成都市域12121平方公里及成都周邊的資陽、德陽、眉山市域全部區縣,以及雅安的雨城區和名山區,共36個區(市)縣,總面積3.23萬平方公里。”
市規劃局表示,在“成都大都市區”內,各地將實現交通、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協作統一發展。
“成都已經進入大都市區化的發展階段。”以研究城鎮化著稱的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堅建議,成都要在自己的大都市區區域集聚多個中小城市,高密度地容納數千萬人口,需要多建設通勤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支撐成都大都市區的運行。
大都市區的范圍
36區(市)縣 3.23萬平方公里
成都大都市區會有多大?包括哪些城市?昨日,市規劃局總規處對此解讀稱,成都大都市區范圍包括成都市域12121平方公里及成都周邊的資陽、德陽、眉山市域全部區縣,以及雅安的雨城區和名山區,共36個區(市)縣,總面積3.23萬平方公里。
其中成都市域劃分為都市核心區和都市新區。都市核心區范圍為“雙核”,包括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直管區。
中心城區為“都市優化區”,以存量資源內涵提升為主,應控制人口規模,控制建設總量,主要進行“城市修補”工作,比如比較老舊的社區建筑,可以通過加建電梯、廚衛、停車位等設施,提升功能品質。
天府新區直管區為“都市發展區”,以精明增長為主,按照產城融合、同步配套、綠色發展等原則引導新區建設,就業機會和配套水平優于中心城區,引導外來人口集聚。
“都市新區”則包括除都市核心區外的市域其他地區,是成都都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都市區的發展
四個同城化 統籌協作的發展關系
成都大都市區未來會否進行統一規劃?成都市規劃局總規處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解釋,在大都市區范圍內,成都與德陽、眉山、資陽、雅安等城市,“是一個統籌、協作的發展關系。”
“成都大都市區對成都的影響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四個同城化:交通、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基礎設施等的同城化。”市規劃局介紹,交通方面,成都大都市區將形成統一的軌道和道路交通網,成都市的軌道交通將延伸到眉山、德陽、簡陽等區域,通過軌道快線,市民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就像在城市內部通勤。
生態保護方面,區域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劃定敏感生態區域,合作開展流域治理和霧霾防治等,給市民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比如在成德、成資、成眉等鄰接地區,統籌預留生態廊道,有序引導城鎮發展,能夠形成更好的生態環境和空間形態。
資源利用方面,將共同開發利用優勢資源,如將金沙、三星堆等有關聯的文化資源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創建區域旅游品牌。
基礎設施方面,統籌預留基礎設施廊道,統一規范基礎設施標準,共建共享基礎設施。
大都市區的未來
更大范圍實現更高水平集聚經濟
“大都市區通常是一個跨行政區劃的地理區域,以大城市為中心,由多個與中心城市有較強通勤聯系城鎮組成的區域。”在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堅看來,成都大都市區也已形成這樣的城市空間結構。他贊同成都對大都市區的交通理解:成都要在自己的大都市區區域集聚多個中小城市,高密度地容納數千萬人口,需要多建設通勤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支撐成都大都市區的運行。
趙堅向成都商報記者分析,大都市區是一個人口和GDP的統計區域,它能把更多的人口集聚過來,提高人口密度,也能夠更集約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產出效率。
由市規劃局提供的一組數據也顯示,按上述成都大都市區范圍,2014年常住人口2513萬人,占四川省總人口的30.87%,其中城鎮人口1471萬人,占四川省城鎮人口的比重為39.03%,城鎮化率為58.54%。2014年GDP達1.4萬億元,約占四川省的49%。
“城市是人口和資源高度集聚的產物,大都市區通過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克服了進一步提高集聚經濟水平的空間障礙。”趙堅認為,成都大都市區將為當地更多業態創造發展空間,并更有利于構建創新的平臺,“未來可期的是,能夠在更大空間范圍實現更高水平的集聚經濟,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形成大都市區經濟圈。”
“大都市城市群”
意味著——
30分鐘可去樂山看大佛
市規劃局還對“大都市城市群”、“網絡城市”等概念進行了解讀。市規劃局介紹,在成都大都市區范圍外,一個更大的“大都市城市群”正在形成——由成、德、綿、遂、資、眉、樂、雅等8市聯手打造的“成都平原城市群”。該城市群也是四川 “多點多極”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增長極。
大都市城市群將形成以成都為樞紐的、更便捷的內外交通網絡。這些城市的市民通過成都國際航空樞紐,15小時通達全球。城市群內部則形成半小時軌道交通圈。成都市民30分鐘內可以到樂山看大佛,到綿陽泡溫泉;其他城市的居民30分鐘內也可到成都城市音樂廳聽音樂會。
“網絡城市群”
意味著——
每個城市都有“春熙路”
對于“網絡城市群”,市規劃局昨日解釋道,這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城市群;城市群中各城鎮承擔區域性功能并“獨立成市”,且通過有形及無形網絡緊密聯系,所形成的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的新型城市群。
其中,獨立成市是指中小城市既要與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聯系,但又功能完整、職住平衡、配套完善、相互獨立。每個城市均有類似于春熙路一樣的中心區,商業、辦公、圖書館、影劇院等功能在此集聚。居民可以通過市域軌道快線、輕軌、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實現從所在城市到中心城區和天府新區直管區一站直達。
四川省商務青年企業家聯合會以助力四川經濟發展新格局,引領企業品牌發展新經濟作為本會核心服務,是企業與政府、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全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的“孵化器”和“大本營”。
申請加入青商會